衢州律师 > 法律知识 > 衢州律师讲述 广州一宝马男车碰撞行人已致5死13伤

衢州律师讲述 广州一宝马男车碰撞行人已致5死13伤

根据广州市公安局的通知,事件发生在广州市天河路体育东路交叉口。

司机温是一名22岁的男子,已被警方控制,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和处理中。

一些看过相关视频的网民表示,现场情况非常悲惨,一些交警也被击中,一瘸一拐地想停下来,无法赶上,而这名男子在被捕时仍在微笑。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一些网民对受害者表示遗憾,一些网民对该男子的行为表示愤怒,同时不明白,什么值得他这样做?一些网民还说,这种情况太可怕了,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

`Z6MUDCF5V8W[[V7%(S~GAX_副本

接下来将由衢州律师讲述为您介绍相关方面的知识 ,具体情况赶紧跟着衢州律师讲述一起来看看吧!
杀人没有区别,我们害怕什么?
没有区别的杀人。
这句话最早来自2008年日本秋叶原杀人事件。
当时,25岁的加藤智达开着卡车冲进行人专用道,撞倒并碾压了许多行人。
下车后,他继续用匕首攻击无辜的路人。
日本媒体称此事为“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这一概念已经流传下来。
杀人没有区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凶手和被杀人之间没有仇恨,凶手也没有明确的动机。
相反,当他们看到谁在现场杀人时,他们会随机选择杀人对象。
此外,这种杀人犯有强烈的社会报复倾向。
凶手不强奸或抢劫,也不从中受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州一男子驾车撞人事件属于无差别杀人。
无差别杀人令人毛骨悚然,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人们常常有一种公平的世界假设,认为一个人遭受不幸的原因一定是因为他做了什么。
只要我不做这样的事,只要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就不会遭受这样的不幸。
然而,无差别杀人打破了这种心理平衡。
公平的世界假设也会让我们对无差别的杀人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猜测。
例如,凶手杀人一定是因为出身家庭的失败。
因此,每当重大谋杀发生时,公众舆论谴责的对象是凶手,然后是凶手的家人。
2014年,在秋叶原杀人六年后,凶手的弟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杀前一周,他把六年的日记发给媒体,上面写着:
伤害别人的家人只能在黑暗的角落安静地生活,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快乐。
我们谴责凶手的辅导本质上是害怕的。
我们担心我们会教育一个杀人犯,所以我们只能坚持公平世界的假设,安慰自己,只要我们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就可以避免不幸。
就像安德鲁一样·所罗门在《我的孩子是凶手:一个母亲的自白》推荐序中说:
我们想相信犯罪是由父母造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因为我们有很好的教育孩子,所以我们自己的家庭不会受苦。
无差别的杀人者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试图从凶手的家庭教育中寻找错误。
不幸的是,这种错误的存在是薛定谔的。
苏,《我的孩子是凶手:母亲的忏悔》的作者,是杀人犯迪伦的母亲,也是一名心理咨询从业者。
她绝对是家庭教育中“足够好的母亲”,但她的孩子仍然成为了无差别的杀人犯。
“我一天睡不到两个小时。
我一直在想,我在哪里教坏了孩子?……因为我们太自私,太忙,没有时间和孩子聊天,所以我们会教这个不正常的杀人魔吗?……全世界都没有父母,养一个杀人犯要花20年!
这句台词来自台剧《我们与邪恶的距离》。
李晓明杀人后,他的父母被媒体拦截,所以他们发出了这样的自我抱怨。
但事实上,这并不完全是导师的问题,事情远不止导师那么简单。
日本分析了52名无差别杀人犯,想探究他们背后的原因。
1.从年龄上看,男性青壮年占绝大多数,其中16-39岁占73.1%。
2.就家庭状况而言,独居或与父母同住的人数最多,分别占50%和38.5%。
3.就婚姻状况而言,大多数杀人犯未婚或离婚,未婚人数占82.7%,离婚一两次占13.4%。
而且犯罪时,86%的杀人犯没有交往对象,53%的人甚至没有朋友,孤独可能是个问题。
4.从经济状况来看,虽然有47人(90.4%)有劳动经验,但真正犯罪时只有10人在职(19.2%),其中只有4人是正职员工(7.6%),其余6人是劳务派遣工。
5.他们的杀人动机非常复杂,有的发泄强烈的不满(44.2%),要么对自己的经历不满意,要么对特定群体不满意,要么对死亡有强烈的想法(11.5%),要么想在监狱里逃避现实(17.3%)。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勾勒出一幅无差别杀人犯的肖像。
他的生活可能不顺利,学习或就业也不顺利。
他与家人的关系要么疏远,要么过于依赖父母。
他很少有朋友。
他经常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压迫和绝望,积累了很多不满和仇恨,想用很多杀人来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种描述不是给这个群体贴上“无差别杀人”的标签,而是更有可能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关注。
其实他们看起来和我们差不多。
事件发生前,他们看起来像普通人。
那么是什么问题让他们成为“坏人”呢?
一些研究人员说,他们的心理异常可能伴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疾病,但绝大多数随机杀人犯都有完全的行为能力、识别和控制能力。
问题的核心可能是杀人动机——社会不满。
这是怎么来的?
杀人没有区别。
死刑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美国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默顿分析了社会结构是如何给某些人带来明确的压力的。
他认为,由于社会文化过于追求成功,人们“不再在情感上同意规则”,很难按照规则取得成功。
对于大多数凶手来说,在成功目标和实现手段不平等的情况下,他们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最终对社会产生不满,走向自杀式无差别杀人犯罪。
石井真史教授对无差别杀人进行了心理分析:
许多囚犯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不应该是这样”的想法。
虽然他们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最终想通过报复不接受自己的社会来实现一个巨大的逆转。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可能无法脱离其深层原因。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社会地位结构、经济结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和差异将导致失范感。
菱形社会结构的缺乏、贫富差距过大、发展机会不平等、社会分层流动的停滞等可能会导致社会成员相对剥夺,甚至极端的仇恨和心理失衡。
当然,这种感觉是主观的。
即使是合理的社会差距,也有人觉得极其不公平,而无差别的杀人犯往往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容易主观上感到不公平,更难获得心理平衡。
个人层面上,无差别杀人犯往往是道德标准低的人。
否则,大多数人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伤害别人。
从家庭层面来看,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也是一个内在原因。
在亚洲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孩子是父母的附庸,这很容易让一些人在成年后向父母要钱。
此外,如果他们没有工作来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很容易否认自己的极端想法,在封闭的空间里也很容易怨恨和不满。
总之,无差别杀人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结果。
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如果我们只关注微观层面的动机,不揭示凶手背后更模糊的社会问题,我们将永远无法触及真相,找出真正的原因。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杀人偿命”的社会,更是一个犯罪率低的社会

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衢州律师讲述,衢州律师讲述会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解答。



整理:衢州律师丨律法解说

返回顶部

咨询电话 13511407605
联系邮箱 3206309536@qq.com
联系我们联系律师
微信律师微信
cache
Processed in 0.006672 Second.